一、校内硕导
习罡华
习罡华,男,1975年生,江西吉安县人,江西省政协委员、南昌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基层委员会主委,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教授,赣鄱俊才·高校历史学领军人才,《江右文库》编纂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中央社史研究中心研究员,江西宗教工作智库专家。
主要研究唐宋禅宗史、江西地方史和江西地方文物。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持省级课题7项,主持校级课题6项,主持横向课题8项;荣获江西省第十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发表包括多篇CSSCI论文在内的学术论文30多篇,出版各类著作5部。代表著作有《禅宗七祖青原行思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版)《南亚顽疾:克什米尔冲突之谜》(巴蜀书社2012年版),代表论文有《英国撤离印度时期的土邦政策》《敦煌文献S.2165号<思大和尚坐禅铭>论衡》《禅宗祖庭“青原”山名和初期禅易关系探究》。
李志强
李志强,男,1979年生,江西永修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革命文物文旅融合、旅游职业教育、旅游产业发展等领域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项,省部级课题20余项,发表核心以上论文20余篇(A类期刊论文1篇),在《江西日报》《中国旅游报》等主流媒体发表理论文章40多篇。两项成果获文旅部优秀科研成果奖,1项成果获省领导肯定性批示。
国家一流课程《旅行社经营管理》负责人,主编的《现代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教材获评省优秀本科教材二等奖(2023)、“十四五”省级规划教材(2024),领衔的“旅游专业高端服务人才培养教学协同创新团队”获评2022年省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荣获3次省级以上教学比赛奖,获校级师德标兵荣誉称号。主持省级教改课题4项,发表教改论文20余篇,指导多名学生获评省级以上技能竞赛奖,其中1名学生获全国导游大赛单项奖第2名。
彭志才
彭志才,男,1982年生,湖南宁远人,河北大学历史学博士,副教授,文博馆员,江西省双师型教师。现任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挂职),主要从事江西地方史、博物馆展陈研究。出版专著《清代民国江西地区田宅契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年版),主持江西省民族宗教事务局委托课题《中国少数民族文物图谱·江西卷》编撰工作;参编《博物馆学理论与实践教程》(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主持省部级课题6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曾参获得江西省“可移动文物普查先进个人称号”、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第五届“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
何剑波
何剑波,男,1978年生,江西婺源人,中共党员,教授,江西省省情研究特聘专家,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近年来共承担数十门研究生和本科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教学工作,荣获江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次,二等奖2次;连续11年获得学校“教学质量优秀奖”以及“教学建设贡献奖”等各类教学奖励。人才培养改革报告和决策咨询成果获省领导肯定性批示4项。主持省部级以上各类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5项,出版专著及教材5部。发表各类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CSSCI、EI和中文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先后获得全国首届“旅游教育人物杰出青年教师”、首届江西省旅游行业风云人物“杰出学人奖”、首届“江西旅游教育名师”、江西省“新时代学生心中的好老师”、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学名师、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首届“师德标兵”“十育人标兵”“优秀共产党员”“十佳青年”等荣誉称号。
兼任国家商务部援外培训-国际商务官员研修项目讲座专家,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CTCSOL面试官。江西省导游协会副会长,江西省旅游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江西省研学旅行研究会常务理事。连续五年指导学生成功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万名旅游英才计划”项目,获批项目数量位列全国高校第六,江西第一。积极指导学生参加高水平学科竞赛和行业比赛,近年来,共获得省级以上各类奖励50余项,学生获奖面和获奖等级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鲁浩
鲁浩,男,1990年生,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民盟盟员,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校聘教授)、历史系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访问学者。入选“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江西省高层次人才培养类E类”和江西省委“赣鄱英才计划·创新高端人才(青年)项目”(原江西省“双千计划”),兼任民盟江西省委会第三届参政党理论研究会理事、全国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评审专家、全国研究生教育评估监测专家。
近年来,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等CSSCI源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部分文章被《新华文摘》论点摘编、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网“学术动态·前沿成果”栏目全文转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持完成省部级项目1项,承担国家“十四五”规划重大学术文化工程《(新编)中国通史·魏晋南北朝卷》的撰写任务并任核心作者,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多项,多次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并宣读论文。撰写的论文先后荣获复旦大学博士生论坛优秀论文“二等奖”和江西省第二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等,指导学生撰写的论文荣获“江右史学新秀奖”。
彭志军
彭志军,男,1982年生,江西新余人,上海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景德镇陶瓷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社会经济史、陶瓷史。现已在CSSCI、中文核心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合著1部;已主持完成省级科研课题3项、市级课题1项、校级教改课题2项;主持在研省级课题1项、校级课题1项;参与省级以上课题多项,第一参与人参与完成及在研省级项目各2项;指导本科生、研究生大创项目25项,其中3项国家级、1项省级;连续7年获校级年度“教学优秀奖”;3次获本科“优秀毕业论文指导老师”荣誉称号;获江西省可移动文物普查“先进个人奖”,校级“师德标兵”、“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各1次;所带班级获“优秀班集体”荣誉称号。
袁方
袁方,男,1990年生,安徽涡阳人,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文博系教授(校聘)。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人文地理学、宋代文物与宋代历史文化。在《历史地理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4篇。主持国家社科后期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1项、校级科研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重点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多项。参与出版著作1部。
杨青林
杨青林,男,1982年生,福建漳州人,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现任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文博系主任,研究方向为博物馆学。主持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3项,发表论文10余篇。长期从事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目前,已经与马耳他国家遗产委员会、波兹南密茨凯维奇大学、哈萨克斯坦国家艺术博物馆等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校、文博机构建立合作关系。
高庆辉
高庆辉,男,1991年生,安徽当涂人,历史学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六朝文物考古、江西地方史研究。参编《浦泉流芳:南京明代名臣张瑄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在《华夏考古》《北方民族考古》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篇。
吴启琳
吴启琳,男,1982年生,江西赣州人,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历史学博士,现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党委委员、期刊社副社长,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教育部高层次人才评审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审专家,江西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工作委员会专家顾问,江西省地域文化研究会理事。
近年来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国家出版基金1项,主持及完成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1项,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一般项目1项、青年项目1项,江西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1项、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招标项目2项、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参与省部级课题近10项,在《学术研究》《中国社会历史评论》《史林》《历史档案》《中国农史》《江南社会历史评论》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二十篇,出版论著3部。
苏永明
苏永明,男,1974年生,江苏宿迁人,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建军精神研究院副院长、教授。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青年项目1项,江西省高校教改重点项目1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论著《“食货派”史学研究》获江西省第十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并获江西省首届高校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比赛三等奖,多次获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优秀教师”、“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等荣誉。
周素云
周素云,女,1971年出生,江西临川人,教授。2007年毕业于南昌大学材料学院,获材料物理与化学博士学位。苏州大学现代光学与技术研究所博士后,清华大学、美国佛罗里达理工大学、英国斯克莱德大学访问学者。主持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多项省级课题,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文章二十余篇。
王子文
王子文,男,1981年生,江西瑞昌人,艺术学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南昌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基层委员会副主委,南昌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江西省民俗文化遗产学学会常务理事、江西省九三学社书画院副秘书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青年委员会委员、江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理事等。
先后主持省级社科项目、教育规划项目、教改项目、艺术规划项目等9项,主持国家“十四五”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重点工程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般项目、重点项目3项,主持校级研究生教改等重点项目、一般项目6项。出版《黄自元楷书间架结构摘要九十二法通解与研究》等著作7本。在北大中文核心、AMI核心等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曾获江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一)1项、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排名第一)1项等。培养多名研究生考取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博士研究生。
金璐洁
金璐洁,女,1988年生,江西萍乡人,教授(校聘),现任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数字化社会与地方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社会史。近年来以第一作者在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CSSCI论文3篇,核心1篇。主持各类课题1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级项目6项,市级项目一项,校级四项,横向合作项目1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重大招标项目1项,参与省部级项目20余项。
吴俊
吴俊,男,1986年生,江西南昌人,本硕毕业于西南大学美术学院,现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讲师。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中国画理论与创作、美术史论、漆器与漆艺史、美术教育研究。参与国家社科项目一项,主持、参与省部级课题十项,主持校级教改项目一项,发表CSSCI论文及作品两篇、北大核心论文一篇,获社科成果奖、教学成果奖各一项,个人作品多次入选各项国家级、省级美术作品展览,指导学生参加省部级美术展览并获奖若干。
二、校外硕导
徐长青
徐长青,男,1964年生,江西吉水人,毕业于厦门大学人类学系考古学专业,国内知名考古学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江西省博物馆二级研究员、首席专家,中国考古学会理事,江西考古学会理事长,原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江西省博物馆党委书记、《南方文物》主编。
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江西靖安李洲坳东周墓葬考古资料整理与综合研究》,组织、参与江西省汉代文化研究项目重点课题“江西地区汉代墓葬的考古学研究”、江西省社科规划重点课题“江西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研究”在内的多项江西省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考古研究活动。在学术研究方面成果丰硕,主编《海昏侯墓出土文物研究》(科学出版社出版)、《欧阳修文化丛书》(四册)(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等论著;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文物》《考古》《国际骨骼考古学》(美国)等国内外权威核心刊物40余篇;荣获北京市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国家社科基金“认真负责鉴定专家”称号,主编著作《欧阳修文化丛书》获“2023年第四季度全国影响力图书”。
周广明
周广明,男,1962年生,厦门大学考古学专业毕业,现任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江西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江西省文物鉴定组专家,中国考古学会新石器专委会委员、中国考古学会夏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原中国殷商学会副会长。推动《南方文物》入选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在文物考古领域深耕多年,先后主持或参与樟树吴城商代遗址、万年仙人洞、吊桶环遗址(获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二等奖)、新余拾年山新石器时代遗址、新干牛城商代遗址、鹰潭角山商代窑址、湖田窑址等考古发掘工作。曾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考古学百年史》(1921—2021)的研究,并获第五届世界考古论坛重要考古研究成果奖。发表包括多篇北大核心及CSSCI论文在内的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或参与编写的《吴城1973——2002年度发掘报告》获江西省社科二等奖;《仙人洞与吊桶环》获“2014年度全国文化遗产优秀图书”称号。
徐少平
徐少平,男,1965年生,本科学历,学士学位,原任江西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总工程师,研究馆员。
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与丰富的实践经验,近三年主持湘鄂赣片区(江西)革命文物总体保护规划、福建省培田村古建筑维修勘察设计、流坑村古建筑维修勘察设计、赣州文庙维修勘察设计、南昌八一起义指挥部旧址维修勘察设计等多项国家及省级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研究和实施工作;合著、参编《江西古建筑》《江西古代戏台》《江西省科技志(1996—2015)》《中国大百科全书(网络版)•文化遗产保护(江西省)》等多部论著。
熊河水
熊河水,男,1964年生,本科学历,学士学位,研究馆员,江西省文物鉴定组专家、南昌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任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馆长,拥有丰富的革命历史遗址保护与利用经验。已出版《新四军与南昌》《红星耀中华》等专著,在《南方文物》《中国文物报》、《党史文苑》等刊物上发表新四军革命遗址保护与利用领域学术论文10余篇,对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的临时展览策划与实践等方面有着深入的研究。
江进民
江进民,男,1968年生,现任上饶市博物馆馆长,文物与博物馆学研究馆员,中国文物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江西省博物馆协会常务理事。在《南方文物》、《宋史研究论丛》、《书法报》、《策展研究》等省部级期刊上均以一作身份发表学术论文,先后在《中国文化报》《中国文物报》等发表学术文章和文化交流活动报道20余篇;主编专著《砚海撷珍》、《水墨清华》、《活着的记忆》婺源非遗丛书、《婺源徽剧》丛书。
主持(参与)“江西省汉文化研究课题:婺源春秋吴太子墓与西汉长沙王吴芮墓遗址考究”、“江西省社科项目:闽浙赣革命根据地革命文物图谱选编”、“上饶市博物馆馆藏青铜文物保护修复项目”、“上饶市博物馆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项目”、“上饶市博物馆馆藏陶瓷文物保护修复项目”等省级课题(项目)若干;主导策划的“砚海撷珍一一上饶市博物馆藏历代名砚精品展”等4个展览均荣获江西省十大陈列精品展览,“砚国明珠一一上饶市博物馆藏宋代砚山制砚作坊遗址文物展”获2022年“博物馆里过大年”全国博物馆精品大展,专题交流展《砚海撷珍——江西上饶市博物馆藏历代名砚精品展》和《砚国明珠——江西婺源砚山宋代戴家制砚作坊遗址文物展》更荣获“全国博物馆借展优选”栏目五星借展推荐指数;曾获得第二届江西省优秀科普微视频大赛优秀指导教师;主讲的《砚国明珠——上饶市博物馆藏历代歙砚等相关藏品浅析》及《黄庭坚的砚山行》荣获全国文博精品共享课程,并选入全国文博网络学院课程库;策划的作品《“廉泉”耀千秋》荣获“南孔杯”四省边际清廉微影视创作大赛微视频组一等奖;负责策划的上饶市博物馆宣传片《“廉泉”润心田》荣登2025年度中华文物新媒体传播精品推介入围项目名单;组织策划第三届香港国际文化创意博览会上饶展区荣获“国际文化传播杰出奖”;引领上饶市博物馆创作的文创精品“上饶文房清供”在第十九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大赛”中荣获金奖。
刘禄山
刘禄山,男,1964年生,暨南大学历史学硕士,现任江西省博物馆研究馆员,江西省文化艺术学科带头人,江西省文物鉴定组专家,侧重于中国近现代历史与文物研究,擅长中国书画、艺术瓷等文物鉴定与研究。
参加近20年来历次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先后承担、完成江西省历史学重点课题“江西省博物馆馆藏契约文书整理研究”项目、“景德镇近现代艺术瓷研究”、“景德镇现代红色官窑研究”等课题科研任务。作为主创人员参与写作、终审的《江西省科学技术史》获第十三届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参编专著《华林往事》;在《南方文物》《当代江西史研究》《东方收藏》《收藏家》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参与制订江西省红色标语保护工作规范及培训、普查工作。
陈建平
陈建平,男,1966年生,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现任江西省博物馆研究馆员,主要从事玉器、杂项文物的保管和研究工作。具有国家文物局“文物进出境责任鉴定员玉器鉴定资格”,为国家文物进出境责任鉴定员(玉器类),江西省文物鉴定组专家。侧重玉器杂项文物的保管、研究鉴赏,参加过文物陈列展览、文物考古的田野发掘及古村落、古文化遗址的考察整理工作。
先后参与《千古一村:流坑历史文化的考察》、《中国出土玉器全集·江西卷》、《江西省博物馆文物精华》、《江西明代藩王墓》、《华林往事:华林历史文化考察》及《江右瑰宝》、《玉叶金枝》的编撰,成文近30万字;发表《从江西出土的组玉佩论及明代的组玉佩形制》、《从圭璧合祀到圭璧合体的研考》《簪钗花钿锁云鬓——明代江西藩王墓出土头饰赏析》《倚玉美带出金枝——江西出土明代藩王玉带巡礼》等文章20余篇。近年来,主持《商代江南》、《千年瓷都》、《金枝玉叶》、《饰代风华》、《赣水流韵》、《铜与瓷》等境内外交流展览20余个;参与的“江西古代历史文化陈列”项目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精品奖。
伍映方
伍映方,男,1971年生,江西靖安人,江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靖安黑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靖安县靖窑陶瓷坊创始人。
从事传统陶瓷制作36年,以精湛的技艺及创新的精神为靖安黑陶的传承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作为第一起草人参与起草制定5个传统技艺地方标准,作为第二起草人参与制订《基于GIS标准的现当代艺术品标识与追溯管理规范》等地方标准,为黑色陶瓷类非遗保护与传承和艺术品的标识和追溯管理等提供规范。多次获得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第四届中国质量奖个人提名奖、全国技术能手、江西省能工巧匠等荣誉称号。
潘旭辉
潘旭辉,男,1979年生,江西上饶人,文博副研究馆员,江西省文物鉴定组成员。现任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典藏部副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物学会会员、江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江西省博物馆第二届理事会理事。曾任上饶市博物馆陈列展览部主任、上饶美术馆(上饶艺术博物院)馆(院)长、支部书记。
长期从事美术史研究与策展工作,擅长明清书画、碑帖、古籍鉴定。出版有《上饶历代书画集》《王凤生年谱》等专著;发表各类学术论文近20篇,其中CSSCI论文6篇,论文《复古与尚意书风对峙下北宋文人的书写状态一一以彭素夫妇墓志为例的考察》入选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宋代碑刻书法论坛”。主持策划江西省博物馆《西江流韵——江西明清以来书画特展》、江西省美术馆《西江海上月——海派绘画与文献研究特展》等展览,其中,《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特展——德必有邻·16世纪以来中日书画交流特展》入选文旅部2022年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
钟庆禄
钟庆禄,男,1981年生,历史学硕士研究生。现任赣州市博物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江西省宋史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博协服装专委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赣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库、文物保护专家库、赣南客家围屋保护专家库等专家库专家;主要从事历史文物、客家文化研究工作和文物保护工作。
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客家文化研究”等国家级课题研究4项,主持完成省市级课题7项;参与赣州七里镇窑址、东晋“于都令墓”等考古发掘工作及《赣南客家围屋保护条例》起草工作;出版专著《赣南文物与客家文化》(合著),参编《中国节日志·春节志(江西卷)》《江西省志·客家志》《虔城风华,章贡宋韵》等5部著作;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曾荣获江西省首届“最美社科人”称号。
刘小花
刘小花,女,1982年生,江西安福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陈列保管科科长,副研究馆员。在《党的文献》《党史研究与教学》《党建》《解放军报》《南方文物》《中国文物报》等核心刊物和国家级权威期刊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参与编写《八一记忆——文物背后的故事》《人民军队从这里走来》《八一南昌起义全史》等论著;主持《苏区军政教育研究》《新媒体视域下馆藏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研究》《南昌起义后各方舆论考察》等多项省级以上课题。
主持策划的《红土地上映初心——江西革命文物精品联展》《唤起工农千百万——红色标语专题展》《百年回望 红心向党》等展陈项目入选国家文物局2023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负责的基本陈列《南昌起义 伟大开端》展览项目荣获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新时代博物馆百大陈列展览精品奖”;凭借负责的“守护文物安全 赓续红色血脉——八一起义指挥部旧址安全保护实践探索”项目(获江西省百家革命旧址保护利用优秀案例)荣获2021年度“最美江西安全文物守护人”;申报的“社会+革命文物展览的探索与实践”获国家文物局“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十佳案例”。
钟洪香
钟洪香,女,1985年生,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硕士,现任江西省博物馆藏品保管部副主任、副研究馆员,国家文物进出境责任鉴定员(陶瓷类)。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级、省级课题,在各类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负责(参与)“盛世瓷韵——当代景德镇陶瓷艺术名家捐赠作品展”“白色金子·东西瓷都——从景德镇到梅森瓷器大展”“万年窑火 世界瓷都——江西名窑名瓷展”“御瓷归来”等大型展览的策划与实施。
袁兴钱
袁兴钱,男,1979年生,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任江西省博物馆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江西革命史及革命文物鉴定与研究。参与国家社科出版基金项目“江西革命遗址遗迹保护与利用”等科研项目;发表包括多篇北大核心及CSSCI论文在内的学术论文近20篇,主编(含执行主编)《宜黄县志(道光四年)点注)》《江西红色遗址遗迹》《江西革命遗址遗迹保护与利用》《江西革命遗址遗迹图文集》《印迹——中国红色保密故事(江西卷)》《江西革命文物中的党史》等多部著作;参与策划的《红色摇篮 ——江西革命史陈列》荣获全国十大精品陈列奖。
罗敏
罗敏,男,1983年生,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保管陈列部主任、副研究馆员。在文物保护领域工作多年,曾获得江西省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先进个人、江西省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先进个人、2023年度江西文物安全守护人等荣誉。在《中国文物报》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编《江西革命遗址遗迹保护与利用》等专著,主持瑞金多处革命旧址保护工程。
刘迪
刘迪,男,1982年生,南开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硕士、历史学博士,现任江西省博物馆副研究馆员,从事展览策划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博物馆史。主持省级课题4项,出版专著1部,参编博物馆学教材1部,发表学术论文近70篇,其中在北大核心期刊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近20篇。主持展览项目有“千载一瞬——王安石诞辰1000周年特展”“不负古人告后人——张大千民国时期绘画特展”“山谷雅集——黄庭坚诞辰980周年特展”;负责“金玉流光映伊人——明代王妃首饰珍品联展”内容设计。
张婷
张婷,女,1984年生,毕业于南昌大学,上饶市博物馆陈展部主任,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博物馆展陈研究。发表各类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在CSSCI上发表论文2篇;参与策划的《砚海撷珍——上饶市博物馆藏历代名砚精品展》、《砚国明珠——上饶市博物馆藏宋代婺源砚山戴家制砚作坊遗址文物展》、《盈尺翰墨 怀袖清风——浙皖闽赣四省四市博物馆藏明清书画小品展》获江西省博物馆陈列展览十大精品奖。
李文瑾
李文瑾,女,1985年生,美术学硕士,现任江西省博物馆文化创意部主任、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博物馆学研究及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与研究。参与江西社会科学“十四五”基金项目“基于馆藏文物《新江西》文化构成的红色文创产品设计研究”;在各类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其中《江西出土汉代漆器文创产品品牌研究》、《江西省博物馆文创产业的探索与实践》、《方寸间的鼎盛气象——从宋饶州周小一哥方形铜镜谈起》(三作)等论文均在省部级期刊杂志发表;参赛作品获江西省文物局颁发的2024年全省博物馆纪念馆优秀讲解词“十佳讲解词”。
高劲松
高劲松,男,1984年生,现任江西省博物馆办公室主任,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江西地区契约文书整理与研究及馆藏汉代青铜器探究,荣获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江西行政学院)第五期省直单位青年干部培训班“优秀学员”,所著论文获2022年江西省博物馆优秀学术成果奖。
近年来,在国家文物局主办的报刊《中国文物报》上发表论文2篇,在北大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及全球科技期刊评价体系(WJCI)上发表学术论文6篇;曾参与科技部“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古籍及近现代纸质文献脱酸保护关键技术集成和应用实证》、江西省汉代文化研究项目《汉代青铜生活用器整理与研究——以馆藏汉代青铜器为中心》及江西省艺术规划课题《清代民国江西契约文书整理与研究——以田地 房产等文书为中心》。